紂王的父親為何把王位傳給他?為何排行第三卻能得到王位?
櫻花味女孩
紂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了,不過很多人認知當中的紂王,還是在《封神演義》小說里面的紂王,或者說是民間傳說中無惡不作,荒霪殘暴的一個君主,就連“紂”這個字,千百年來也只有他一個人是這個稱呼,這個字也成了他的特定稱號。然而很奇怪的是,紂王在自己的兄弟當中,其實并不是老大,他只是排行老三,在他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如果按照我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來看,紂王也是沒有太大的可能繼承王位的,更何況他是人們口中的暴君,那為什么他的父親還要把王位傳給他?難道也和楊廣一樣,父親在世的時候表現(xiàn)的很乖,等到自己繼承王位,就本性暴露了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紂王簡介
帝辛(約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是帝乙少子,繼位后,在內(nèi)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fā)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引發(fā)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chǔ)。牧野之戰(zhàn),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lián)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在傳統(tǒng)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并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guān)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爭議。
2.為何紂王得到王位
商朝是中國歷史繼夏朝之后的第二個朝代,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考證的第一個朝代。商朝的國祚長達500余年,共30代君主,最后兩代君主是帝乙和帝辛兩父子,帝辛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紂王。
帝乙和帝辛不是姓名,而是祭祀時候所用的名字,歷代商王都有個祭祀名字。商朝王室姓氏是“子”,而帝乙名字是“羨”,叫“子羨”,帝辛名字是“受”,叫“子受”。至于紂王,是滅掉商朝的周朝給他上的謚號,即“商紂王”。
紂王在后世都是昏庸殘暴的代名詞,但是都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也許真實的紂王不是這樣,是周朝故意抹黑紂王,至少紂王能文能武,才能出眾,并非一無是處這點是肯定的。
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記載,帝乙有一個王后和一個妃嬪,一共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子啟、次子子衍、四子紂王是王后所出,三子子期是妃嬪所出。
盡管帝乙是商朝倒數(shù)第二個君主,但帝乙還是有點作為,雖然此時商朝衰落,但是成功抵御周邊部落的入侵,且國內(nèi)政局穩(wěn)定,商朝百姓安居樂業(yè),而他的幾個兒子都繼承其父的優(yōu)良作風,能文能武,才能出眾,尤其是長子子啟,絲毫不遜色于紂王。
無論如何,帝乙貌似都應(yīng)該把王位傳給長子子啟,而不是幼子紂王,但是商朝晚期的一個奇葩規(guī)定,導致帝乙一定要傳位給紂王。
商朝王位繼承法規(guī)定,如果后宮女子在做王后前生了兒子,這些兒子都算是庶生,即使幸運做了王后,做王后前生的兒子仍然是庶生,但是做王后期間生了兒子,這些兒子就是嫡生,嫡生比起庶生有絕對王位繼承權(quán)。
子啟、子衍、紂王三兄弟的生母,她沒做王后之前生了子啟和子衍,而被帝乙封為王后之后才生了紂王,正因如此,紂王就有比兩位哥哥更絕對的王位繼承權(quán)。據(jù)說,紂王剛剛出生的時候,帝乙非常高興,因為他得到了嫡子,立刻就封紂王為王太子。
公元前1076年,帝乙因病去世,紂王以王太子身份繼承王位,成為商朝第30代君主,也是末代君主。
紂王在位前期是相當勤政的,在軍事上的成就最高,也許是后期有點居功自傲、大興土木,這才導致自己被周朝滅國,不得不說相當可惜。但是,紂王絕不是后世所說的那樣荒霪殘暴,后世是時候要為紂王平反了。
3.紂王真的是暴君嗎
《尚書·牧誓》記載了周武王對帝辛的指控,包括聽信婦人的話而對祖宗的祭祀不問、輕視并遺棄同祖的兄弟不用而只重用四方重罪逃亡的人、對百姓暴虐無道等。而隨著時間推移,文獻中記載的紂王的罪行越來越豐富、具體。這些罪行,引起后世部分學者的質(zhì)疑與反駁。
想象附會說
有觀點認為,帝辛的罪行中有很多想象、附會的因素,并且是逐漸累積而成的。
先秦時,子貢已懷疑帝辛的罪行中有一部分是由于他作為失敗者而被強加的。孟子盡管批判紂王為“一夫”,但認為帝辛在位時尚有賢人輔佐和善治遺風,因此仍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統(tǒng)治。朱熹注《孟子》,也稱帝辛時仍有善政。(見“人物評價”)
宋人羅泌在《路史》中比較了史書中桀紂二君的事跡,認為其中的重合部分存在附會的因素;又梳理各類文獻,認為存在增衍、夸大的情況。他最后說:“故凡言桀紂之事者,吾不敢盡信也?!?/p>
在近現(xiàn)代,古史辨派創(chuàng)始人顧頡剛撰有《紂惡七十事發(fā)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的罪行,其中出于《尚書》六項,戰(zhàn)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流傳下來的紂惡事實上是層累積疊地發(fā)展的,時代愈近,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有學者根據(jù)帝辛時的甲骨文資料,認為“紂時的制作、田獵、征伐、祭祀,莫不整齊嚴肅”,或許是英明之主,而最終的敗亡則可能與爭戰(zhàn)過度及本人衰老有關(guān)。郭沫若也說:“武王克殷實僥幸,萬惡朝宗集紂軀?!辈⒑粲醯溃骸耙笮林敾謴停笮林┊斀獬??!?/p>
文化差異論
有論者認為,對帝辛的某些罪行可以做不同于傳統(tǒng)的理解,例如:所謂帝辛愛酗酒,無非殷人本好酒,而帝辛酒量或許特別大些;所謂聽信婦言,亦是人們少見多怪,商朝女性本就活躍,不乏武丁時代婦好那樣的巾幗英杰。商、周的文化存在差異。后世不僅沿用周政權(quán)的說法看待帝辛,而且還沿用周文化的視角來看待商文化下帝辛的舉動,這也成為對帝辛負面評價虛增的原因。
總體可信論
不過,也有學者主張傳統(tǒng)史學敘事的基本面并沒有錯。例如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在分析《詩經(jīng)·大雅》中的《蕩》這首詩時評論道:“這種出于敵國詩人之口的詩歌,雖然不免有其夸大夫真之處,但結(jié)合商來歷史來看,似非全系誹謗之詞?!边€有觀點認為,帝辛雖非一無是處,但確實稱得上“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