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不重用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tǒng)?難道僅僅是因為長的丑嗎?
我有野心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過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其中“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鳳雛”指的便是龐統(tǒng),諸葛亮的大名我們都知道,作為和他齊名的龐統(tǒng),其才能也不在孔明之下,最后這兩位三國的頂級謀士都被劉備收入囊中。其實龐統(tǒng)在投奔劉備之前曾經在孫權手下做過官,那么孫權為何沒有重用這名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長的丑?

龐統(tǒng)(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于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tǒng)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tǒng)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后來龐統(tǒng)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龐統(tǒng)年輕時,為人樸鈍,未有識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卻十分看重,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鑒識人品的名聲,龐統(tǒng)慕名前往拜見。見面時,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于是龐統(tǒng)就坐在樹下,跟他交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就這樣一個樹上,一個樹下,一直談到深夜。司馬徽覺得龐統(tǒng)真正非同凡響,誠心誠意地褒揚龐統(tǒng)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贊嘆說:“龐德公確實有知人之明,龐統(tǒng)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從此,龐統(tǒng)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并列,說孔明是臥龍,龐統(tǒng)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不久,郡中任命龐統(tǒng)為功曹。龐統(tǒng)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于培植養(yǎng)成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贊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
時人們覺得奇怪,問其原故。龐統(tǒng)說:“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yè),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

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tǒng)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tǒng)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tǒng)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苯又?,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标懣?、顧劭對龐統(tǒng)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于是,龐統(tǒng)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此時的龐統(tǒng)正是在孫權手下,而且名聲也很大,孫權不可能沒聽過他,但卻一直不肯重用。原因就是龐統(tǒng)長的太丑了,而孫權雖然自己長的也丑(碧眼紫髯。碧眼就是看起來有白種人混血的那種感覺;紫髯就是兩腮都長滿了紫黃的胡須。),但其手下文武百官都是美男。而且龐統(tǒng)為人狂傲,不拘禮法,并不是一般君主能駕馭得了的。從之后的兩件事可以看出其不羈的一面。
劉備占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tǒng)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其在耒陽縣令上的所作所為,就不難看出此人的孤傲與清高。按說初來乍到,給個縣令做做也很不錯了。但龐統(tǒng)卻不這么看,因為嫌官小,到了任上百余日不理政事,終日飲酒。及至張飛前來詰問的時候,還滿不在乎,振振有詞——“量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嘴上這么說,心里卻想給張將軍留一個好印象。于是喚來公吏,將百余日所有公文訴詞一并呈上。不到半日,將百余日的公務一一剖斷,沒有分毫差錯。此事,雖然讓龐士元展示了才華,得到了重用,卻也讓其乖張的性格展露無遺。耒陽縣百里小縣固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正值戰(zhàn)亂時期,一應政務軍務定然不會少,哪是半日之內就能做得好的。身為一縣之長,不到民眾之中噓寒問暖,勞軍撫民,卻身居縣衙,終日宴飲,偏重詞訟,荒廢政務,豈不就是在玩忽職守!

龐統(tǒng)之死,與才氣似乎沒有多大關系,反倒是此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推上了不歸路。性格決定命運,有時不無道理。諸葛亮一生謹慎,智慮深遠,且未雨綢繆,重視長遠發(fā)展。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內政,從來都是謀求萬全之策,講究萬無一失。不到萬不得已,從不弄險。后人有詩為證:“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由此可見一斑。而龐統(tǒng)則恰恰相反,性格張揚,傲慢自負,且心胸偏狹。更為嚴重的是意氣用事,尤喜爭一時之短長。有什么樣的秉性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平常人倒也無關大礙,而作為統(tǒng)兵打仗的將軍就不足取了。這是龐統(tǒng)的致命傷。
如此看來,龐統(tǒng)死于落鳳坡,與其說是一種宿命,倒不如說是性格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