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將這五個人中誰的兵權最大?
我自知
在三國時期很多人應該有這樣一個感覺那就是每個勢力啊都是有非常給力的一些武將的,什么蜀漢的五虎將,東吳的誰誰,當然了曹魏也有什么五子良將了,那么曹魏本就兵多將廣,如果這個五個良將要說他們的兵權的話,那么誰的兵權更大呢?下面就跟隨小編繼續(xù)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蜀漢有五虎將,對應著曹魏便有了五子良將。其實這并非當時已有的稱呼,而是在《三國志》出現之后,人們進行的總結和演義。
陳壽在著史時,將關張馬黃趙并傳,又稱關羽和張飛是“世之虎臣”,于是有了五虎將的稱呼。而在評價曹魏武將時稱:“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是后人稱他們?yōu)槲遄恿紝ⅰ?/p>
其實陳壽在做傳的時候,排名中就已經暗含了他們地位的高低的個人觀點,蜀漢武將關羽為首,依次是張飛、馬超、黃忠以及趙云。而五子良將在傳中的順序依次為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但他們實際是否真的如此呢?我們再來詳細的分析一下。
張遼
張遼是漢武帝時大商聶壹的后代,因為馬邑之謀的失敗,為避禍而改姓張。漢末亂世,張遼因武力過人被丁原召為從事,此后隨著諸侯之間的相互吞并,又先后跟隨董卓、呂布,呂布戰(zhàn)敗后最終歸屬于曹操。
張遼歸屬曹操后,同關羽一起解白馬之圍、平定魯國諸縣、孤身招降昌豨、破烏桓斬蹋頓單于等屢建戰(zhàn)功,成為曹操麾下首屈一指的心腹名將。
當然張遼最著名的戰(zhàn)績便是逍遙津以800大破孫十萬,此后被曹操封為征東將軍,長期駐守合肥,成為防守東吳的主帥,是止小兒夜啼的戰(zhàn)神般人物。
待曹丕繼位后,張遼升為前將軍,但不久后病重。屯兵雍丘養(yǎng)病期間,孫權再度進犯,張遼帶病與曹休前往海陵防御,同年大敗吳將呂范。
但很快張遼病重,逝世于江都,謚剛侯。

樂進
樂進雖然身材矮小,但是作戰(zhàn)勇敢無畏,屢次作戰(zhàn)都是第一個登上敵人的城墻。樂進隨曹操先后征張繡、破呂布、擊眭固、敗劉備,皆有戰(zhàn)功。官渡之戰(zhàn)期間,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歷史上為西園八校尉之一,袁紹手下大將,非演義中的烏巢酒仙)。后攻袁尚、袁譚,又斬殺其大將嚴敬。
建安十一年,曹操曾經上表漢獻帝稱贊樂進、于禁和張遼三人,于是禁為虎威將軍;樂進為折沖將軍;張遼為蕩寇將軍。
此后樂進又隨曹操南征北戰(zhàn),率建戰(zhàn)功。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隨曹操征孫權,樂進假進節(jié),之后隨張遼、李典一起鎮(zhèn)守合肥,升為右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謚曰威侯。

于禁
黃巾之亂時,于禁響應鮑信的招兵而加入麾下。曹操占領兗州后,于禁成為了王朗的部下,王朗認可其才能而舉薦給曹操。
曹操部下將領中以于禁帶兵最嚴謹穩(wěn)重。張繡降而復叛,使曹操大敗,各軍混亂逃亡,只有于禁帶領的數百人且戰(zhàn)且退,軍容整齊。
于禁一生隨曹操征戰(zhàn),在軍中威信極重。曹操欲奪取朱靈兵權時,只派于禁帶數十騎進入朱靈軍營,朱靈及全軍將士竟然不敢妄動,最后朱靈全軍皆歸于禁統領。
此后,曹操任于禁為左將軍,假節(jié)鉞。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攻樊城時,作為援兵的于禁全軍覆沒,自己也投降關羽,關羽敗后又投降孫權,晚節(jié)不保。
后于禁被孫權放回,曹丕故意派于禁守曹操陵墓,并在墻上畫于禁兵敗投降。于禁見后羞憤而死,謚厲侯。

張郃
張郃原是韓馥部將,韓馥投袁紹后,成為其麾下校尉,此后在對公孫瓚作戰(zhàn)中率建戰(zhàn)功,升為遼寧國中郎將。
但在官渡之戰(zhàn)中,因為袁紹的錯誤指揮和郭圖的讒言,張郃不得不轉投曹操,被封為偏將軍。
此后,張郃擊渤海,攻柳城,征東萊,破馬超,討興和氐王竇茂。
曹操取漢中后,留張郃與夏侯淵共守漢中,之后夏侯淵戰(zhàn)死,張郃收攏敗軍被推為主帥駐守陽平,曹操知道后遣使假節(jié)。
曹丕繼位后,任命張郃左將軍,進爵都鄉(xiāng)侯,后進封鄚侯。
諸葛亮初次北伐時,司馬懿詔張郃總督關中諸軍,諸葛亮退后,張郃升為征西車騎將軍。
諸葛亮復出祁山時,張郃追至木門與之交戰(zhàn),被射中右膝而死,謚號壯侯。

徐晃
徐晃初為郡吏,后隨楊奉討賊有功,并勸說楊奉護送天子還洛陽。到洛陽后,徐晃又勸說楊奉歸順曹操,楊奉初同意后又反悔,被曹操討滅,徐晃因此歸曹操。
此后徐晃隨曹操征呂布、敗劉備,先后破顏良文丑。因在與袁紹戰(zhàn)中功勞最多,封為都亭侯。
此后徐晃南征北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升為平寇將軍。取漢中后,徐晃與夏侯淵一起拒劉備于陽平關,破陳式,假節(jié)。
關羽圍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徐晃領兵救援,解樊城之圍。
曹丕繼位后,任命徐晃為右將軍,封逮鄉(xiāng)侯,后進封楊侯。此后又破劉備于上庸,曹叡繼位后又拒諸葛瑾于襄陽。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謚曰壯侯。

最終排名
1、張郃。2、張遼。3、于禁。4、徐晃。5、樂進
從以上分析,張遼最高為前將軍,是防守東吳戰(zhàn)線的主帥;樂進為右將軍,但是相對其他四人早逝;于禁為左將軍,假節(jié)鉞,但是晚節(jié)不保;張郃為征西車騎將軍,假節(jié),諸葛亮北伐曾總督關中軍隊;徐晃為右將軍,假節(jié)。
漢初的時候承襲秦制有前后左右將軍,但不常置,或是前后,或是左右,都是掌管左右和四夷。后漢書記載: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wèi)將軍。又有前、后、左、右將軍?!?/strong>
三國承襲東漢制度,因此將軍中可比三公的一共有四等,第一等是大將軍,第二等是驃騎將軍,第三等是車騎將軍,第四等是衛(wèi)將軍。之后則是前、后、左、右將軍,雖是并列,但實際在地位上以此為前后左右。
五子良將中只有張郃至第三等征西車騎將軍,其后是張遼前將軍,再之后依次是于禁左將軍假節(jié)鉞,徐晃右將軍假節(jié),樂進右將軍。他們所掌握的軍權也如此排名。
不過就能力而言五人相差并不是特別大,有此區(qū)別主要還是因為運氣,五人中張郃活得最長,而掌握兵權最低的樂進,也是五人中去世最早的。
另外,于禁是五人中唯一假節(jié)鉞的,同時期也是地位最高,可惜最后晚節(jié)不保,之前所有的功績都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