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滴血認親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jù)?滴血認親其實根本不靠譜
幾度溫柔
我們在各種古裝劇中經(jīng)常能看到上演滴血認親的劇情,導致很多人信以為真,以為滴血真的能辨認自己的親生父母還有兄弟姐妹。不過這里要告訴大家滴血認親是完全不靠譜的,也沒有任何科學依據(jù),目前唯一能識別親屬關系的方法只有測DNA,只是古人沒有這么先進的技術,所以只能編造一套認親的方法,這樣才有了滴血認親的說法。當然孩子從小走丟,長大了以后要認孩子,或者辨明孩子究竟是不是親生的,古人和現(xiàn)代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是古人絞盡腦汁想要得到一個100%能測得正確關系的方法都不可能成功,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這條路怎么走都會是錯的。

其實古代最早的滴血認親并不是把兩個人的血給混合到一起,而是采用“滴骨法”。當然我們現(xiàn)在看到滴骨法的過程會覺得荒唐至極。滴骨法最早來源于三國時期,當時的人們認親會把血滴到死人的骨頭上,如果血液能滲透到骨頭當中,就說明兩人有血緣關系。實際上血液能不能侵入到骨骼,和骨骼表面還有沒有軟組織存在有關。如果是時間比較長的骨骼,表面的軟組織已經(jīng)脫落,這時候不管滴入什么血液都會滲入進去,而時間較短的骨骼,表面還有完整的軟組織,這時滴入任何血液都不會滲透。所以這個方法用來認親是完全行不通的。

第二種方法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把兩種血液混合在一起,如果雙方的血液能在一定時間內(nèi)融合或者凝為一體,就說明這兩人有血緣關系。很多影視劇上都會采用這種方法,據(jù)說混血認親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所以這個方法的歷史也不算太久遠,難道之前的人們都是用滴骨法么?感覺也有些太荒唐了。不過兩種血液混合在一起也是沒辦法測出親屬關系的,因為只要給足一定時間,不管什么血型的血最終都會凝固在一起,所以根本沒有一點效果。

古人之所以會相信這兩種辦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也沒其他更好的方法了,所以就勉強讓自己相信。而且當時民間的百姓也會特別吃這一套,沒有科學的存在,導致人們非常容易相信某個能解釋的通的理由,所以這兩種滴血認親的方法就逐漸在民間擴散開來了。可能一般百姓用到滴血認親的時候也不多,古人對婚姻都非常保守,基本上不會出現(xiàn)婚前性行為,所以孩子都還能保證是親身的。但是像孩子從小走散或者被拐的情況出現(xiàn),那就需要認親了。

而且滴血認親對于皇室成員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皇帝的孩子,如果發(fā)現(xiàn)皇帝的孩子不是親身那就成了整個皇室的奇恥大辱,要被問責的人就多了。所以有皇帝的孩子出生,一般都會認一次親,這樣皇上和妃子也就放心了。只是古人用滴血認親不管怎么測最后都會成功,這就有點太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