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和匈奴擁有共同的祖先?為何雙方還會成為敵人
浴血魔王
根據(jù)《史記》上的記載,漢族和匈奴原本生活在一起,直到夏朝時期才被分開。等漢人和匈奴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時,雙方已經(jīng)分開生活了上千年,這兩個民族也早就發(fā)展成為了另一個樣子。匈奴一直生活在北方草原,氣溫相對寒冷,而中原無論是地理條件還是氣溫相對來說都會更好一些。但游牧民族身體應(yīng)該會更強壯,主要也是因為這兩個民族在太長一段時間內(nèi)缺乏有效的交流,所以彼此變的十分陌生。

匈奴人,他們自稱胡人或"天之驕子",匈奴單于曾遣使入漢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p>
雖然匈奴人兇殘貪婪,但與華夏民族很可能是同祖同源。
據(jù)考證,公元前16世紀(jì),夏王朝滅亡之后,夏朝王族后裔的一支逃到了西北方。《史記》中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熏育),居于北邊,隨草畜牧而轉(zhuǎn)移"。這也就是說,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在向西北遷徙的過程中,他們?nèi)诤狭嗽率?、樓蘭、烏孫、呼揭等二十六個部族,逐漸形成了后來的匈奴人。
公元前九世紀(jì)前后,分布于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的匈奴人,每年秋季都會在鄂爾多斯祭祀龍神,而他們的圖騰就是黑龍,這已經(jīng)無限的接近了華夏民族了。
公元前3世紀(jì),匈奴人統(tǒng)一了北方的游牧部族,匈奴人因此而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具體時間為秦二世元年至漢武帝元朔元年。

鼎盛時期的匈奴汗國疆域遼闊,甚至超過了當(dāng)時西漢疆域面積。匈奴汗國將國土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他們號稱擁有精銳的控弦之士三十萬,部眾無數(shù)。匈奴人控制著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西至里海、東達遼河的廣大地域,包括了如今的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和中國東北等地區(qū)。
作為農(nóng)耕民族的天敵,匈奴人自成立之初,就不斷對華夏民族進行瘋狂掠奪,而當(dāng)時中國北方的秦、趙、燕等國,被迫修建了5000余里的長城來抵御兇殘的匈奴人,同時各種戰(zhàn)爭不斷。
戰(zhàn)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zhàn)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大破匈奴十余萬騎,從此匈奴十余年不敢南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lǐng)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陜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秦朝滅亡之后,匈奴人乘楚漢相爭之機迅速強大了起來,即冒頓、老上、軍臣三單于的鼎盛時期。

匈奴在西漢初期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quán)造成了強大的威脅,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征討,但在白登山被匈奴40余萬騎兵圍困了七晝夜,最后只能用和親換來一時的太平。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經(jīng)過近70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jīng)濟、國力大大增強,這位千古一帝便將對匈奴從戰(zhàn)略防御轉(zhuǎn)為戰(zhàn)略進攻,命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發(fā)動了漠南之戰(zhàn)、河西之戰(zhàn)、漠北之戰(zhàn),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更是"封狼居胥,禪于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匈奴人自此由盛轉(zhuǎn)衰。
東漢時期,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東漢,而北匈奴則叛服不定。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quán),并與鮮卑的混血后代建立過胡夏政權(quán),隨后被逐漸漢化。北匈奴則因為叛服不定,于公元89年被東漢大將軍竇憲擊敗,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紀(jì)功,即著名的《勒石燕然》。此后北匈奴主力被迫遠走中亞東歐,而留下來匈奴人則融入了其他各民族之中。

匈奴人雖然很可能與華夏民族同祖同源,但卻具有兇殘貪婪的天性。
《史記·匈奴傳下》中記載,匈奴人在打敗夙敵月氏人之后,老上單于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作成了飲酒器具。此外匈奴人還有獵人頭的習(xí)俗,他們經(jīng)??诚碌臄橙说念^顱,掛在馬韁繩上以示夸耀,他們不光對待敵人兇殘至極,對待自己人也是毫不手軟。在匈奴首領(lǐng)的葬禮上,他們往往會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來陪葬,應(yīng)該說,兇殘貪婪就是他們滅亡的主因“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匈奴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xí)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后裔。
匈奴人在進入中原之后,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例如曾經(jīng)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后姓劉,而我國陜北姓劉的很多,其中或許就有匈奴人的后裔。再有如呼延、獨孤等復(fù)姓,也有可能就是匈奴人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