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晚期為什么洋人怕中國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
夜半鐘聲
說到晚清其實大家也知道的還是有非常多的故事,真的太慘了,清政府真的丟人,但是其實老百姓卻不丟人,話說啊這個洋人完全就是不怕滿清政府的,但是卻非常的害怕當時的老百姓,那么有的人問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啊?下面就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標志著一度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最終在滿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的聯(lián)合鎮(zhèn)壓下失敗了。
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運動,給西方帶來了極大的震撼。面對著中國普通群眾的熊熊怒火和反抗精神,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元帥十分感慨。他說,吾人對于中國群眾,不能視為已成衰弱無德行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之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tǒng)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在大清海關(guān)掌權(quán)長達45年的英國人赫德,馬上獻上比瓜分更好的上策,把現(xiàn)在的王朝作為一個正在活動著的東西而接受下來,并且一句話,竭力利用它。
這中國,那一點,我還有分? 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 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面對著滅國亡種危機的陳天華憤怒地喊出晚清政府的實質(zhì), 一針見血。。
綜上所述,說晚清的洋人怕中國百姓而不怕晚清政府。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的清朝政府已經(jīng)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的傀儡,完全成為西方列強在華代利益的理人。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西方列強用大炮轟開了中國緊鎖的大門。虎門之戰(zhàn),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親自督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和百將士一同壯烈殉國。但是這場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腐朽的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退讓,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元里群眾自發(fā)組織的抗英斗爭,更讓人眼前一亮。
1841年5月,英國士兵到三元里搶劫財物、強暴婦女。激起當?shù)孛癖姂嵟?,三元里及其附近鄉(xiāng)村的一萬多民眾組織結(jié)集起來,向英軍圍攻襲擊。英軍撤回了英軍陣地四方炮臺。而三元里及附近一萬多民眾民眾繼續(xù)圍攻英軍,并包圍了四方炮臺。這些淳樸的農(nóng)民,拿著原始的土槍,土炮,矛戈,盾牌,鋤頭,鐮鍬武器,和侵略者展開了殊死的斗爭。而當時的清朝政府卻扮演了另一種角色,廣州知府余保純出面,先安撫英軍,復率番禺﹑南海兩縣令向團練中士紳施加壓力,群眾散去。但嗯,是三元里上空至今回蕩著人民群眾對英國強盜的警告:“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xiāng)慘毒之害也!”

在隨后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定都南京即陷入溫柔鄉(xiāng)的洪秀全,還是嚴詞拒絕了英國要他承認《南京條約》的要求。
義和團運動則徹底的打破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