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指的是什么?
盼南君
我國古代有很多經典的、有深遠意義的書籍,下面我們就說說十三經指的是什么。
簡要答案
十三經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經》、《書經》、《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詳細內容
儒家的最早經典,稱為六經,為《易》、《書》、《詩》、《禮》、《樂》、《春秋》,《樂經》早佚,便只有五經。其中《易》、《書》、《詩》在孔子之前早已流傳,《左傳》中曾多次引用,《禮》是對當時社會禮儀的總結,不知成書為何時。相傳孔子立學,曾以這四部書作為教材。(按,這四經在當時都有實用意義,《易》卜筮,據(jù)《左傳》當時人在作重大決定前,均要卜筮;《書》,主要記載了古代先王的話語、政令、以及重要事跡,為史書;《詩》又稱《詩三百》,當時社交場合常常賦詩以言志,通過吟誦不同的詩來表達各自的意思;《禮》即《儀禮》,是對當時各種禮儀儀式的規(guī)定和說解,比如成年的冠禮、葬禮的喪服等等。都有實用意義,掌握這些,也是當時社會對一個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春秋經》即傳說為孔子刪改《魯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義表達了孔子對歷史的褒貶。
至漢武帝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罷黜百家后,將五經列為官學,設五經博士?!兑住?、《書》、《詩》、《禮》、《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為“經”,正式稱為《五經》。其中《春秋》一書,魏晉時,學人為了方便,將《春秋》的傳文(傳,即解經的文字)附在《經文》的后面,《春秋》經便不再單行了。
《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寬博,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周易》
《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書》
《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匯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
《詩經》
《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內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绊灐睘樯蠈由鐣趶R祭祀的舞曲歌辭。
《周禮》
《周禮》該書原名《周官》,西漢時在民間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年代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能在戰(zhàn)國時期。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zhàn)國時期各國制度。
《儀禮》
《儀禮》主要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禮制。
《禮記》
《禮記》是西漢的兩位學者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編輯的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匯編。
《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形成的著作,《左傳》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認為是戰(zhàn)國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陳述?!豆騻鳌纷髡吲f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傳》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魯人谷梁赤。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傳。后二傳重在論議。
《論語》
《論語》是春秋時孔子弟子對于孔子的語錄筆記,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
《孝經》
《孝經》西漢在孔壁中發(fā)現(xiàn)的藏書,至今作者仍有爭論,但偏向于曾子學派的著作。為論述古代孝道的專著。
《孟子》
《孟子》戰(zhàn)國時儒家學者孟子的著作。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
《爾雅》
《爾雅》戰(zhàn)國到西漢的學者編寫的一本可以用來學習儒家經典的詞典,《爾雅》全書收詞語4300多個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jù)以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