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風子
沙雨君
海南大風子,學(xué)名:Hydnocarpus hainanensis(Merr)Sleum.
科名:大風子科 Flacourtiaceae
保護等級:Ⅲ
現(xiàn)狀:漸危種。海南大風子為熱帶、南亞熱帶季雨林樹種。由于生長在低海拔的山區(qū)外圍,人為活動頻繁,受到嚴重破壞,更新不良,天然資源日趨枯竭。
保護措施:海南大風子在海南雖然分布較廣,但植株數(shù)量稀少,且最近森林砍伐較快,在許多地區(qū)已日趨滅絕。為此,在尖峰嶺自然保護區(qū)必須列為保護對象,嚴禁砍伐,同時應(yīng)盡快采種育苗,試種人工林,以免絕滅。
常綠喬木,高達15米,胸徑達50厘米;樹皮暗灰?guī)ЬG色,平滑;大枝平展呈蛇走狀;小枝稍向上斜伸,無毛。葉互生,薄革質(zhì),長圓形,長9-13(-19)厘米,寬3-6厘米,先端短急尖而鈍頭,基部楔形,全緣或具不規(guī)則的淺波狀鋸齒,側(cè)脈7-8對,在兩面稍隆起,網(wǎng)脈顯著;葉柄長1-1.5厘米?;ù菩郛愔?,總狀花序腋生,長1-1.5厘米。雄花密集,萼片4,橢圓形,花瓣4,腎狀卵形,邊緣有睫毛,雄蕊約12,花絲基部粗壯,疏生短柔毛;雌花的花被與雄花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約15枚,子房密生黃色茸毛,1室,有5側(cè)膜胎座,胚珠多數(shù),幾無花柱,柱頭3,扁平三角形,頂端2淺裂。槳果球形,直徑4-6厘米,果皮革質(zhì),密被黑褐色茸毛;種子約20,長約1.5厘米?;ㄆ?-5月,果期8-10月。
海南大風子多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qū)。分布區(qū)的年平均氣溫一般21-25℃,極端最低溫2℃,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干濕季明顯至不太明顯,相對濕度80-85{bf}。土壤多為褐色棕紅壤或山地紅壤,在石灰?guī)r地區(qū)也能正常生長。一般喜生于溝谷和巖石裸露的河岸階地,居于林冠的第二林層,天然結(jié)實力弱,更新不良,林下幼苗、幼樹稀少。上層樹種主要有降香黃檀、海南薄桃、大果水翁,嶺南山竹子等。
分布:分布于海南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七指嶺、五指山、黎母山、鸚歌嶺和崖縣的羅蓬嶺、落筆洞、南山嶺等地及廣西龍州、寧明。海南島的文昌、
瓊海、萬寧、儋縣、屯昌等縣曾有記載。越南北部亦有分布。
繁殖方式:果實成熟時呈黑色。采收后攤放晾干,砸破果皮,取出種子,晾干后用濕沙貯藏,以防干燥。待翌春條播,播后十天左右開始發(fā)芽,發(fā)芽率達70-80{bf},小苗必須遮蔭。一年后苗高40厘米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經(jīng)濟價值:海南大風子的種子油富含副大風子酸和晁酸等,其有效成分比泰國大風子還高,可供消炎和治麻風病、牛皮癬、風濕病等癥。木材結(jié)構(gòu)密致,材質(zhì)堅硬而重,耐磨、耐腐,為海南的優(yōu)良名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