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楊慎 觸皇帝逆鱗被發(fā)配邊疆永不召回
志賢Sama
明朝有三大才子,楊慎是公認的明朝第一才子,博學多才、聰慧過人。二十四歲登上政治舞臺,但因為剛正不阿,所以在朝中樹敵不少。明朝第一才子楊慎因為觸皇上逆鱗,被發(fā)配云南,遠離朝堂三十年,直到客死他鄉(xiāng)都沒再被召回。
一、明朝第一才子楊慎
明朝第一才子楊慎被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他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于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楊慎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
楊慎一生刻苦學習,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明朝第一才子楊慎不僅對經(jīng)、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y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而且每到一處,楊慎就對當?shù)仫L俗民情進行調(diào)查了解,努力學習當?shù)孛褡逭Z言,從親身經(jīng)歷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
楊慎存詩約2300首,所寫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鄉(xiāng)”、“懷歸”之詩,所占比重很大。楊慎在文學上既講求文法,主張詩文用字要有來歷,又反對極端的復古主義。明朝第一才子楊慎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他的散文古樸高逸,筆力奔放。
楊慎揭示理學和心學都存在的弊端,對朱、陸都進行了批評,明朝第一才子指出陸學之弊在于以空索為一貫,趨簡憑虛而入于禪,學而無實。朱學之弊在于以雜博相高,遺本溺心而流于俗,學而無用,兩者對學術(shù)風氣和儒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不良影響。這樣,楊慎便全面否定了宋儒所倡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