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鐵里的失敗給人類了一個怎樣的歷史教訓?
久居她心
說起馬島戰(zhàn)爭,大家肯定也不陌生,這是阿根廷軍隊與英國軍隊在馬島展開的戰(zhàn)爭,為的是爭奪馬島的控制權,而這一次戰(zhàn)爭意味著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戰(zhàn)斗模式被開啟。當時阿根廷的總統(tǒng)加爾鐵里最后在馬島戰(zhàn)爭中以失敗告終,這次失敗給了人類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歷史教訓,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上世紀60年代,一份美國雜志曾以戲謔的口吻說:我們總是過于關注女政治家的美貌而忽略她說了什么……但阿根廷女總統(tǒng)克里斯蒂娜顯然不在此列。25日,美麗的克里斯蒂娜炮火全開,言辭抨擊英國首相卡梅倫此前聲稱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颂m群島)從事殖民主義活動的言論。
克里斯蒂娜說,英國強占阿根廷領土、在馬島掠奪阿根廷的自然資源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她稱,英國首相卡梅倫的言論純屬無稽之談。
在那場戰(zhàn)爭中,阿根廷慘敗給試圖重新振奮的聯(lián)合王國。雖然阿根廷戰(zhàn)敗后一直沒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但英國堅持拒絕與阿方就此進行談判。

背景如此明了,國仇深切,克里斯蒂娜言語激烈,矛盾看似無可調和。但在政治核心圈歷練多年的克里斯蒂娜肯定明白,對于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這一阿根廷核心利益,作為總統(tǒng),不可放棄,但更不能為此深究而大動干戈。因為由民族主義情緒而激起的民意只可借勢而不可妄動,否則引火燒身在所難免。馬島戰(zhàn)爭時期的阿根廷總統(tǒng)加爾鐵里即是前車之鑒。
加爾鐵里出身軍人,因為支持并參與了1976年推翻阿根廷民主政府的軍事政變而受到提拔,進而平步青云駛入仕途的快車道。1981年他訪問美國,被里根視為反對共產主義的盟友并熱情接待。受到西方“帶頭大哥”的熱情款待無疑使加爾鐵里有點得意忘形。同年他成為阿根廷總統(tǒng)后,開始禁止罷工和抗議,殺害左翼人士,經濟上支持大地主和資本家……
如此的統(tǒng)治方式引起阿根廷民眾強烈不滿。此時正巧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計劃從馬島撤軍(作為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同年的《英國國籍法》中,馬島居民的全面英國公民權受到了限制。病急亂投醫(yī)的加爾鐵里以為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1982年3月19日,在他的唆使下,一些阿根廷五金商人在馬島以東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登陸。他們隨后建立了營地并升起阿根廷國旗……

消息傳回阿根廷國內,整個阿根廷沸騰了。潘帕斯草原上的阿根廷兒女面對加爾鐵里將軍(同時他還兼任上將)如此的壯舉,一時間甚至都難以從西班牙語中找出適當的詞匯來表達對偉大領袖的愛戴和贊美。“阿根廷英雄”之類令人頭暈目眩的頭銜一時間占滿了報紙的頭版……
但悲劇的是,加爾鐵里自己也頭暈目眩了。他命令阿根廷軍隊向馬爾維納斯群島展開正式攻擊……
但英國人隨即展開了致命的反擊……結局很清楚,阿根廷軍隊單是被俘虜人數就多達1萬以上……

民意如流水,加爾鐵里想必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蘊含在這個詞匯中的殘酷。戰(zhàn)后,阿根廷民眾掀起大規(guī)模的反政府示威,走投無路的加爾鐵里被迫卸去總統(tǒng)與上將職位,并隨即在任期間侵犯人權的罪行而身陷囹圄……雖然1991年他被特赦。但2002年特赦令被宣布無效,加爾鐵里再次被捕,2003年衰老不堪的他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這是發(fā)生在阿根廷悲劇性的一幕歷史劇,聰明的克里斯蒂娜總統(tǒng)怎能不知?,F(xiàn)代民主政治往往以民意為依歸,但面對如此帶刺的玫瑰,內心的冷靜遠遠比外表上的微笑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