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日記體游記是什么?
秀穎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主要按日記述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zhì)、植物等現(xiàn)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創(chuàng)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chǔ)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xù)成稿本,成書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1587—1641),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別號,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明代地理學(xué)家。他從22歲起第一次到太湖地區(qū)進行考察,直到逝世的30多年間,幾乎每年都要外出進行地理考察,足跡踏遍了中國的16個省市。他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記錄下來,這就是聞名于世的《徐霞客游記》。這本書以散文和日記體的形式,記載了徐霞客在游歷中所經(jīng)歷和觀察到的各種地理現(xiàn)象、自然規(guī)律、氣候狀況、動植物情況,乃至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風(fēng)俗習(xí)慣、經(jīng)濟狀況等。他特別考察和研究了中國石灰?guī)r地貌的分布區(qū)域、地貌特征及其發(fā)育規(guī)律,比西方人的考察早了二三百年。這部著作是中國地理史上的重要著作,在世界地理學(xué)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徐霞客對中國水文地理學(xué)的發(fā)展也故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對長江和盤江作了詳細的考察后,寫了《江源考》和《盤江考》。這兩部書是水利科學(xué)史上的重要著作。
徐霞客的游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雖然他的母親也鼓勵他,并為他制作遠游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游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例如萬歷三十八年(1610)、三十九年(1611)、四十年(1612)、四十三年(1615)、四十五年(1617)、四十七年(1619)、天啟元年(1621)、二年(1622)都未出游;泰昌元年(1620)出游63日;天啟三年(1623)出游54日。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后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他的旅游“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巖棲,游行無礙”,這期間歷游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吳國華為徐霞客作《壙志銘》,說他的游歷“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昆侖天柱,參西番法寶,往來雞足山中,單裝徒步,行十萬余里,因得探江河發(fā)源,尋三大龍脈”。
徐霞客的游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并未加以整理編次。他于崇禎十三年(1640)從云南回到故家之后,將游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后來要接受這項任務(wù)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說:“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志也。”于是季夢良“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一篇”。《徐霞客游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