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發(fā)明一制度 領先英國四百年!
囧囧有神
說起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名垂千古的好皇帝,老子英雄兒好漢,朱元璋開創(chuàng)了“洪武之治”,朱棣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這在當時都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特別是朱棣的在位時期,國家富強,經(jīng)濟繁榮,使得當時的明朝能夠屹立于世界前列。話說明成祖朱棣還發(fā)明了一種制度,領先英國近四百年。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種制度到底是什么吧。

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燕王朱棣,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位子,自個兒當起了皇帝,這便是永樂大帝。史書上習慣稱之為明成祖朱棣。
據(jù)史料記載,他創(chuàng)立了一個制度,比英國早了近四百年。啥制度呢?別急,話還得從朱元璋說起。公元1380年,胡惟庸意圖謀反,朱元璋掀起大獄,殺了包括李善長在內的淮西勛3萬多人。時稱胡獄。從后來朱元璋的一系列表現(xiàn)來看,他不是不知道這3萬多人中,大部分是被冤枉的。他也不相信,與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胡惟庸真的會通倭、通元。
他真正要殺的,其實不是胡惟庸,而是當年由秦始皇一手開創(chuàng)的宰相制度。是的,朱元璋對這個宰相制度極其反感。他覺得,這宰相制度不利于集中君權。于是,趁著胡惟庸被殺,朱元璋表示,不再設立宰相。而是將相權一分為六,由六部直接行使權力,然后直接對皇帝負責。

不過,這廢宰相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是,皇帝負擔太重。所以到了朱棣時期,他就確立了內閣制度。當時的設想是,每有大事,皇帝拿出一個思路,內閣按皇帝旨意,商定具體如何實施,然后再報皇帝批準。各位,這內閣并非只有一人,大家相互討論,有時候甚至能駁回皇帝的旨意(張居正就干過這事)。內閣制,透露這一縷民主的曙光。
而據(jù)史料記載,直到1721年,英國才確立了責任內閣制。其第一任首相為沃爾波爾。這種內閣制,也是一直集體討論的制度,也體現(xiàn)了民主。據(jù)史料記載,在英國的內閣制下,皇帝統(tǒng)而不治,宰相統(tǒng)攬大權。但大事,必須內閣集體討論通過。

各位,這種內閣集體討論做決定的方式,明朝和英國是一樣的哦!所以中國的史學家就說了,說明成祖朱棣創(chuàng)立一制度,比英國早了近四百年。但英國人卻不愿承認。他們的理由是,中國的內閣,壓根就沒有決策權,所以,它只是一個擺設,不能體現(xiàn)民主。
但英國的內閣卻是真正的民主決策方式,皇帝是統(tǒng)而不治的。而且,英國的內閣制,真正的名字叫責任內閣制,也就是宰相負責。其運作方式,和權力大小,與明朝的內閣有天壤之別。小編覺得,英國人不愿承認,也是有道理的,不是么?